桂林市人大 桂林市政府 桂林市政协
首页 桂林印象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公共服务 互动交流 桂林经济 投资桂林 便民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专题 >>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
文字大小: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策马扬鞭”奋蹄向前
2017-08-31 10:40  (来源:桂林日报)

叠彩山至伏波山一带的漓江夜景,水面、星星点点的灯光与满月相互辉映。(两次曝光)记者唐艳兰 唐侃 摄 

游客在古色古香的正阳东巷观光游览。记者唐侃 摄 

矗立在解放桥头漓江畔的桂林经典历史文化旅游新地标逍遥楼。记者何平江 摄 

  □本报记者秦紫霞 

  8月的桂林旅游,如同盛夏的天气一般,也迎来如火如荼的暑期旺季,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各大景区人潮涌动。经过4年旅游改革发展,国际旅游胜地桂林,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时间回溯到2012年。201211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为一个地级市批复规划纲要,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给予桂林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支持,标志着桂林旅游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桂林来说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20137月,全区旅游发展大会在桂林隆重召开,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举广西全区之力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并要求桂林舞好龙头、辐射带动全区旅游大发展。在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自治区政府主席陈武和国家旅游局领导的共同见证下,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扬帆起航”。桂林市委也提出,要紧扣《纲要》“一本蓝图绘到底”,举全市之力建设国际旅游胜地。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国内首个批复规划纲要的地级市,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具体如何建?旅游改革的方向在哪里?如何才能将蓝图尽快变成现实?……一切没有参照,都得靠桂林自己摸索。可喜的是,桂林市委、市政府迅速摸准改革的脉搏,围绕四大定位,以“两个建成”为目标,狠抓宣传推介、招商引资、政策落地、项目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各项工作,很快,桂林旅游实现了华丽转型,旅游“含金量”也更上一层楼。如今,桂林正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速发展的势头强劲“一本蓝图绘到底”也绘出了胜地建设给桂林百姓带来的美好画卷。 

  “先行先试”桂林旅游改革创出“全国”经验 

  “《纲要》对国际旅游胜地有四大定位:‘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些都需要桂林旅游业从内在开始一场蜕变。”熟悉桂林旅游发展的业内人士老邓,一语道出了桂林在启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4年多来,桂林市委、市政府如何先行先试,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桂林旅游变革发展的历程。 

  首先,就是将桂林“推介”出去。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一直在国内外有着超高的人气,也是中外游客赞誉有加的旅游名城。但市委、市政府深深知道,只有展开对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强力宣传推介,才能让更多人了解桂林、为桂林发展带来更多机会。20133月到8月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北京、香港、深圳、南宁、台湾等地,举办了5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新闻发布会和招商推介会,发布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重要信息,走访各地知名企业,进行招商推介,刮起了一场场“桂林旋风”,使桂林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受到普遍关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热度和影响力持续升温。 

   20141114日,我市参展代表团赴上海参加2014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开展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推介。其间,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与桂林市旅游界代表亲切座谈;我市参展代表团还拜会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塔勒布·瑞法依一行,介绍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成果。相关数据显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全面启动以来,桂林先后到安徽合肥、广西北海、贵州贵阳、上海等城市开展旅游促销活动,还到巴西、阿根廷、智利、土耳其、阿联酋、法国、突尼斯、英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宣传推介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搭建区域旅游合作桥梁,与所到城市签署了系列旅游合作协议。 

  此外,我市还积极通过举办国际性旅游会展、节庆活动,扩大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与国际接轨搭建平台,探索国际、国内旅游业的新趋势。如由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主办,桂林市人民政府承办,香港理工大学协办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桂林国际健康养生高端论坛等,有效宣传推介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助推了旅游业转型升级。 

  改革的关键,在于先试先行。2014728日下午,韩国旅客金大泳搭乘航班从香港飞抵桂林机场,成为享受桂林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第一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实施,让他免去了诸多麻烦。作为全国首个实施此政策的地级市,桂林对韩国、日本、美国、英国等51个国家公民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这些国家公民持有效证件过境桂林机场口岸前往第三国或地区,可免办签证在桂林行政区域内停留不超过72小时。这一利好政策的实施,加快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步伐。 

  20167月,广西首个政府官方认证、旅行社承诺担保的导游服务平台——— 桂林“道游网”在全国率先“开张”。这是桂林作为201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全国导游自由执业首批9个试点之一,探索线上导游自由执业和线下导游自由执业改革的一大成果。按照国家旅游局的统一部署,到今年630日,试点城市的导游原来持有的IC卡导游证正式停用,变为持电子导游证上岗。“换发电子导游证是导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今后,旅游执法检查等工作都将依托电子导游证开展。”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人表示,桂林作为导游自由执业试点城市,注册在协会的导游已于20169月开始换发电子导游证,目前我市换证人数居全国前列。 

  除此以外,一系列的旅游综合改革措施的实施,让桂林的旅游业迎来了一次彻底的蜕变升级。据桂林改革发展委员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针对旅游资源管理分散、旅游企业散小弱的问题,我市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推进桂林旅游股份和桂林旅游发展两家重点旅游企业改革,培育桂林旅游“航空母舰”。采取市场化运作和政府主导相结合的方式,妥善解决了改革中数千职工的生计出路问题,为桂林旅游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针对旅游用地难的问题,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旅游产业用地改革,形成了可复制和推广的模式,相关政策在广西20个旅游名县创建县中推广运用。旅游综合改革使桂林旅游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全域旅游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被列入全国五大重点旅游发展工程。 

  漓江管理体制改革昂首迈进新时代 

  解放桥头的漓江畔,一座见证了桂林城1300年兴衰历史的逍遥楼流光溢彩;漓江岸边,江枫渔火如繁星闪烁倒映水中;走在鸟语花香的慢行步道,犹如置身于天然的滨江公园……漓江舞龙头,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观光“黄金水道”,漓江旅游业态的改革升级,与桂林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密切相关。近年来,面对漓江旅游品质亟待提升的突出难题,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一场以“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筹各方利益”为改革思路,提升漓江旅游品质的变革轰轰烈烈地展开:通过组建漓江风景名胜区工作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统筹推进漓江保护管理利用,进行漓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联合执法、景区票制票价等改革;漓江风景区首艘四星级游船顺利下水,开始了漓江游船30年来最大规模的换血升级;漓江夜景工程让漓江亮起了“不夜景”,为漓江城市段旅游再添新景观;漓江西岸慢行步道正式与市民见面,漓江城市段沿岸的生态风貌与景观格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漓江城市段原有7家游船企业整合形成2家,景区精华段原有166艘游船改造提升为87艘三星级以上游船,游客总体满意度达92.68%;杨堤至兴坪段竹筏总数由3000多艘减少到1000艘以内。 

  如今的桂林,正逐渐形成以漓江为龙头,以点带面、以面串线的旅游产业链,旅游品质明显提升。“漓江景区—周边各大景区—精品景区”的桂林旅游体系正走向辉煌的春天。“现在的星级游船真可谓与自然风光媲美,上船的国内外游客都对它赞不绝口。每次站在船上介绍风景时,我都特别骄傲。我为市委、市政府的这项工作点赞。”从事导游工作13年的左静静说。 

  文化+旅游 打造旅游文化新地标 

  “桂林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今年春晚,我在央视镜头里看到绝美的漓江夜景,就心心念念着要再来旅游一次。”8月上旬的一天晚上,来自武汉的游客赵小丽和家人一边在逍遥楼和东西巷拍照,一边告诉记者,“我们武汉的黄鹤楼全国驰名,相比之下,桂林的逍遥楼也不逊色。”2016年除夕,通过央视春晚的直播镜头,桂林分会场向全球10亿电视观众、1.3亿网民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秀美和灵动,也让桂林的文化旅游新地标,成了旅客们到桂林必看的新景观。2017年央视春晚桂林分会场的成功举办,全方位展现了桂林文化名城新形象,城市美誉度和吸引力、市民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幅提升。 

  明代靖江王府是桂林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是全国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明代藩王府。逍遥楼始建于唐代,曾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等中国人文地理坐标齐名。正阳东巷是桂林市区仅存的、房屋年龄最老的成片街区,被誉为“老桂林街巷唯一的标本”。这三者连成一片,千百年来见证了桂林城的兴衰荣辱。为了传承延续桂林的厚重历史文脉,2013年以来,桂林市委、市政府以文化改革发展为动力,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历史文化与时代脉搏紧扣,通过围绕“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重建逍遥楼,改造东西巷,对靖江王府“拆围透墙”,将靖江王府、正阳东西巷、逍遥楼及周边街区建成一个近1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旅游休闲街区。通过文化旅游资源,矗立了一批组团式的经典历史文化旅游新地标。 

  智慧旅游 打造旅游胜地新名片 

  随着“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速度的进一步加快,桂林也与时俱进,在智慧旅游和“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上下功夫。目前,我市已确定愚自乐园、乐满地度假酒店、天元国旅3家智慧旅游企业培育单位;与市气象局建立了旅游气象观测、预报和服务技术合作机制;与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建设的桂林旅游导航系统实现了旅游基础信息的同步共享;与市公安局就酒店住宿信息的共享交换进行了合作会商;完成多语种国际旅游胜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验收。通过“旅游+农业”融合,桂林打造了花海基地、葡萄园基地、金桔基地、砂糖桔基地等特色农业体验旅游基地。其中今年恭城桃花节接待游客29.04万人次,同比增长18.50%;灌阳梨花节平均每天接待游客1.25万人次,同比增长23%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4005.89万人次,同比增长66.34%。其中国内游客3893.91万人次,同比增长69.28%;入境过夜游客111.98万人次,同比增长3.73%。实现旅游总消费462.25亿元,同比增长60.84%,人均消费1154元。蓬勃发展的桂林旅游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有力地推动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迈出新步伐。2016年广西“两会”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式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纳入自治区核心发展战略,从而形成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以及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3+1”战略格局。近期,习总书记到广西视察时,再次提出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作为广西国家战略全覆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进一步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围绕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抓改革,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精准服务胜地建设大局的信心决心。

分享到:
 
信息检索 | 政府邮箱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CA证书驱动 | 内部公务邮箱
主办:桂林市人民政府  承办:桂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 & 管理维护: 桂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信息科  桂林市信息中心
桂ICP备11001201号  桂公网安备 45031202000132号
网站标识码:4503000005
(最佳分辨率:1024*768分辨率,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