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特色农业进一步壮大。水果、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发展,产量位居全区前列,形成了柑橘、葡萄、柿子、香菇等一批在广西区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优势产业。全市果园面积由2012年的18.07万公顷,扩大到2016年的22.46万公顷,2016年全市水果产量达475.92万吨,比2012年增长54.9%,年均增长11.6%,产量稳居全区第1位;食用菌产量达14.97万吨,比2012年增长29.4%,年均增长6.7%。
工业所有制结构持续调整。股份制企业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78.7%提高到2016年的82.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4.3%提高到2016年的8.0%。
技术型行业快速发展。2013-2016年,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9%,专用设备制造业年均增长12.0%,医药制造业年均增长10.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年均增长8.9%,汽车制造业年均增长8.4%。电子信息、医药及生物制品、先进装备制造、生态食品四大优势产业占全市工业的近半壁江山。
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2012年的2.2:40.6:57.2,调整为2016年的3.1:35.2:61.7。
县域经济发展快于城区。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057.89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499.26亿元,年均增长8.7%,分别快于同期全市、城区增速0.2和0.3个百分点,占全市的比重由2012年的71.2%,提高到2016年的72.2%。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城镇化率达到47.6%,比2012年的42.8%上升了4.8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1.2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持续不断提高。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013-2016年城镇总人口年平均增加7.86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平均减少3.61万人,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系列转型改革部署,在“三去一降一补”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去产能”方面:全市水泥、铁合金产量分别由2012年的1508.87万吨和90.80万吨,下降为2016年的1366.79万吨和77.71万吨。
“去库存”方面:商品房批准预售面积由2012年的366.91万平方米,下降到2016年的163.67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由2012年的322.69万平方米,增加到2016年的439.36万平方米。市场供应出现收窄,销售面积增大,商品房库存正逐步消化。
“去杠杆”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由2012年的58.3%,下降为2016年的51.2%。
“降成本”方面:规模工业企业税负率由2012年的4.7%,下降为2016年的3.4%。
“补短板”方面:财政民生支出保障有力,2016年,全市教育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城乡社区支出分别为72.75亿元、6.61亿元、40.02亿元、50.27亿元、40.40亿元,分别为2012年的1.5倍、1.9倍、1.8倍、1.9倍和3.2倍。
节能降耗方面:单位GDP能耗连续四年下降,2016年单位GDP能耗0.53吨标准煤/万元,2013-2016年累计下降14.5%,年均下降3.8%。
图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持续推进,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坚持以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为统领,推动桂林旅游向精品化、国际化发展,来桂林旅游人数创历史新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桂林市接待旅游总人数、总消费、人均消费均创历史新高。接待旅游总人数从2012年的3293万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5386万人次,年均增长13.1%;旅游总消费从2012的276.87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637.31亿元,年均增长23.2%。到我市旅游观光的外国人逐年增加。2016年我市入境旅游人数达到233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27.9%;国际旅游消费达到11.82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56.5%,占全区国际旅游收入总额的54.6%,居全区第1位。
进出口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进出口贸易顺差由2012年的6.03亿美元扩大到2016年的6.80亿美元,对外经济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
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创历史新高。成功引进万达、华润、恒大、海航、中电科、华为、中兴、浪潮、中车、香港招商局等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40多家。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由2012年4178万美元提高到2016年51040万美元,年均增长87.0%,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从2012年全区第前8位,提升至全区第2位。
五、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受益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与经济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快速发展。2016年各类高等院校在校学生23.06万人,比2012年增加7.54万人。2016年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1.94万人,比2012年增加2.05万人。2016年小学在校学生36.81万人,比2012年增加6.43万人。
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增长,科技成果产出持续扩大。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增长。2016年,年内签订技术登记合同318件,合同成交额8544.92万元,比2012年增长5.0倍,受理专利申请8258项,专利授权2193项,分别比2012年增长246.1%和75.4%。
就业人员稳定增加,失业率稳中有降,精准扶贫成效显著。2013-2016年城镇年均新增就业6.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8%-3.5%之间,201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6%,较2012年下降0.34个百分点。2016年底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50万人,较2012年减少2.39万人。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28.4万人,比2012年减少21.6万人。
城乡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等的实惠。在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盖面不断扩大。2016年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3.51万人、124.51万人、29.05万人、42.95万人和32.36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10.09万人、5.25万人、4.75万人、4.43万人和4.66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连年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124元,是2012年的1.4倍,年均增长8.4%,高于全区同期增速0.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增速1.2个百分点。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176元,是2012年的1.6倍,年均增长11.6%,高于全区同期增速1.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增速2.8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支农惠农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了快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GDP增速的增长势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收入倍差由2012年的2.78下降到2016年的2.47。
图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7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